贝尔福特超模妻子纳丁-九游会官网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开封汽车网 2022-11-14 汽车信息 26 ℃
正文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作品选

    《伊丽莎白·科斯泰洛》片断:不情愿的贵宾

    ■小说

    《伊丽莎白·科斯泰洛》(《elizabethcostello》secker&warburg出版社2003年9月版)是j.m.库切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泰洛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小说家,由于她的知名度,她的生活变成了到世界各地出席研讨会、颁奖典礼等活动的大拼盘,原本她刻意追求的低调、隐秘生活和自我个性被迫展现给好奇的公众,她的写作观,也在一次次演讲中被阐释出来。库切与小说主人公有有着相似的经历、风格和个性。现在澳大利亚居住的库切一直逃避媒体的采访与追逐,因为不愿意抛头露面,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他都没有出席颁奖典礼。这里节译的小说片断,主要讲述伊丽莎白·科斯泰洛勉强接受邀请到美国领奖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作者本人的心态。

    □j.m.库切著 □杜松子 译

    伊丽莎白·科斯泰洛是作家,生于1928年,所以,她今年66岁,奔67了。她写过9部长篇小说、两本诗集、一本谈鸟类生活的书和一部新闻作品。她是澳大利亚人,生于墨尔本,现在仍住在那儿,虽说1951-1963年间她在英格兰和法国生活。她结了两次婚,有两个孩子,一次生一个。

    为伊丽莎白·科斯泰洛赢得声誉的是她1969年发表的第四部长篇《埃克尔斯街上的房子》。小说主人公莫莉·布鲁姆,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的妻子。过去十年来,在科斯泰洛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评论圈,在新墨西哥州爱伯克奇城还有一个伊丽莎白·科斯泰洛学会,每季度出一期简报。

    1995年春天,伊丽莎白·科斯泰洛赶到宾夕法尼亚州威廉斯镇的阿尔托纳学院,去领取斯托奖(stoweaward)。两年一届的斯托奖是美国最大的文学奖之一,由评论家、作家组成的评审团选出一位世界一流作家,奖品包括斯托房地产公司提供的5万美元奖金和一枚金质奖章。

    宾州之行,伊丽莎白·科斯泰洛(科斯泰洛是她的娘家姓)要儿子约翰随行。约翰原本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学院教物理和天文学,但因为个人原因请假一年。伊丽莎白身体有些虚弱了:没有儿子的帮助,她恐怕吃不消这次穿越半个地球的累人旅行。

    旅途略过不表。母子俩到了威廉斯镇,被迎进下榻的宾馆。在这样一个小城,这宾馆大得让人吃惊。这是一幢六角形高楼,外部全部用黑色大理石贴面,里面则是水晶和玻璃。在她的房间,一场对话开始了:“你会住得惯吗?”儿子问。“肯定可以。”她答道。这间房间在12楼,面向着一个高尔夫球场,更远处则是森林茂密的群山。

    “那你先休息一下吧。他们六点半来接我们。我会提前几分钟打电话叫你。”

    他正要离开,她说:“约翰,他们到底要我干什么?”

    “今晚?没什么。只是和评委们吃顿饭。我们不会让饭局拖很长时间的。我会提醒他们你累了。”

    “那明天呢?”

    “明天就是另一码事儿了。恐怕你得好好为明天做准备。”

    “我都忘了干嘛答应他们来。看来这真是个考验人的苦差,没什么名堂。我当初要是叫他们别搞什么仪式,直接把支票寄给我就好了。”

    长途飞行令她显出了老态。她从不在意自己的外表,能凑合过去就行;可现在,全显出来了:苍老而疲惫。

    “那恐怕没用,妈妈。既然接受这笔奖金,你就必须参加仪式。”

    她摇着头。身上还穿着从机场出来时穿上的蓝色旧雨衣,头发看起来油油的但没生气,行李也还没打开。要是他现在离开她,她会做什么?穿着雨衣、鞋子不脱就躺下?

    出于爱,他跟着她来到这里。他无法想象没有他在身边她能否熬过这次考验。他这么做,因为他是她儿子,她亲爱的儿子。他快成她的训练师了———这可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词儿。他把她当作一只海豹,一只衰老疲惫的马戏海豹。她得再一次爬上浴缸,再一次展示她还能用鼻子顶球。而他呢,得耐心哄她,让她打起精神做完表演。

    “这是他们惟一能做的,”他尽量语气温和地说,“他们仰慕你,想向你表达敬意。这是他们能想到能实现的最好的方式了。给你钱,宣传你的名字。通过这件事做那件事。”

    她站在19世纪法式写字台前,胡乱翻着介绍购物、用餐、打电话的小册子,飞快地看了他一眼,那嘲讽的眼神足以让他吃惊,也让他意识到她是谁。“是最好的方式?”她喃喃道。

    六点半时他来敲门。她正等着,从头到脚都准备好了,虽然还满是困惑。她穿上了蓝色的套装和丝绸上装———这是她作为女作家的“制服”———和白色的鞋子,鞋子并没什么不好,就是令她看起来像戴茜鸭(译注:daisyduck,唐老鸭的女朋友)。她洗了头,头发向后梳着,虽然看起来还是油光光的,但油得体面,像工人或者机械师的。

    她的脸上已带着顺从的神色,要是换个年轻姑娘,你会称之为内向。这是一张没有性格的脸,要是碰上摄影师,他会要求增加些表情变化。就像竭力鼓吹要不带表情善于变化的济慈,他想。

    自打他能记事起,母亲总是一早将自己沉浸在写作中,不许任何事情打扰。他那时常常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孩子,孤独而没人疼爱。当他和妹妹为自己特别难过的时候,他们常常赖在被锁上的门外轻声抽泣。抽泣声总是越来越轻,或者变成唱歌声。忘记了被遗弃的感觉,他们会好受些。

    现在的场景变了。他长大了,不再被关在门外,而是在门内,看着她坐着,背对着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着空白的纸,头发渐渐由黑变白。多么顽固啊!他想。毫无疑问,她应得这个奖,还有更多奖,就为她在使命感之外的勇气。

    这种变化始于他23岁时。那之前他对她写的书一个字也没读过,算是对她把他关在门外的报复。她拒绝过他,他因此也要拒绝她。又或者,他不读她是为了保护自己。那大概是更深的动机:为了避免闪电的打击。接着有一天,他一声不吭从图书馆里拿了她的一本书,之后就读了所有书。在火车上,在午餐桌上,他公开地读。“你在读什么?”“读我母亲写的一本书。”

    他进入了她书的世界,或者说某些书的世界,也认出了书中的一些人,当然,更多人他肯定认不出。性,激情,嫉妒,羡慕,她对这些题材写作的深入令他震撼。她写得很粗俗。

    她震撼了他,也可能同样震撼了其他读者。这大概是她存在的更大背景。对这样让人心灵震动的写作生涯,这是多么奇怪的回报啊:把她接到宾夕法尼亚的这个小镇,还给她奖金!因为她并不是让人读起来感到舒服的作家,甚至是残酷的,以一种男人很少、而女人才敢的残酷。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不是海豹:因为不够温和。但也不是鲨鱼。是猫,一只在撕开猎物肚子挖出内脏在停顿时用黄色的眼珠冷冷瞪你一眼的大猫。

    楼下有个年轻女子等着他们。也是她从机场把他们接到这里的。她叫特丽莎,是阿尔托纳学院的讲师,但在斯托奖组委会中帮忙做些杂务。他坐在前排特丽莎旁的车座,他母亲坐在后排。特丽莎很兴奋,不停地说话,向他介绍正在途经的地区,介绍阿尔托纳学院和学院的历史,介绍他们将要去的饭店。喋喋不休中她还飞快地插了两句其他的话:“去年秋天a.s.拜厄特来过这里。”她说,“您对a.s.拜厄特怎么看,科斯泰洛女士?”后来又问:“您对多丽丝·莱辛怎么看,科斯泰洛女士?”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女作家与政治的书,为此她在伦敦呆了几个夏天,做她称之为研究的事情;就算她在汽车里藏了一台录音机,他都不会觉得奇怪。

    他们到了饭店,正下着雨。特丽莎在门口让他们下车,然后去停车。他们这才在过道上有了一点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们现在还能溜。”他说,“现在溜还来得及,可以叫出租车,到宾馆拿行李,在八点半之前赶到机场坐第一班航班。等到骑警赶来,我们已经消失了。”

    他笑了,她也笑了。几乎不必说,他们要从头到尾跟着颁奖程序过一遍,但至少,拿逃跑的主意开开玩笑也是一种乐趣。玩笑,秘密,同谋;这里看一眼,那里说一句:这是他们在一起,和分开的方式。他是她的侍卫,她是他的骑士。他会竭尽所能保护她。帮她穿上铠甲,骑上战马,拿起圆盾,操起长矛,然后他退下。

    斯托奖就这样颁了。之后,他母亲一个人站在演讲台上,作授奖演说,题目叫做《现实主义是什么?》。展示她才能的时间到了。

    伊丽莎白·科斯泰洛戴上眼镜。“女士们,先生们,”她开始朗读演讲稿。“1955年我住在伦敦的时候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当时的伦敦是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文化大都会。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装着样书的邮包寄到时的样子。手里拿着白纸黑字装订好的书,说真的,我激动得发抖了。不过还有件事让我不踏实。我操起电话问我的出版商:‘预留样本都寄出去了吗?’那天我一刻不停地催他们,直到他们向我保证,当天下午就把样本寄给苏格兰、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地,还有最重要的大英博物馆。我野心勃勃地希望,能在大英博物馆的书架上占一席之地,和c字母开头的伟大作家肩并肩:克莱尔、乔叟、柯勒律治、康拉德。(有趣的跟我名字挨得最近的是玛丽·克蕾丽mariecorelli)你一定会为我这样的坦率微笑吧。但在我这样迫切的追问背后有种严肃的东西,相应地,在这种严肃背后又有不那么容易承认的悲哀。我来解释一下。忽略你写的那些将要消失的书———那些因为没有人买而将变成纸浆的书,那些人们只读了一两页就打哈欠、就此永远放在一边的书,那些被留在海边的宾馆里或者火车上的书———忽略所有这些书,我们必须要能感觉到至少有一本书不仅会被人们阅读,还会被好好保存,有一个家,在书架上有一个位置永生。我这么关心预留样本的背后,就是我希望,就算我本人第二天被公共汽车撞倒,我这‘第一个孩子’还能有一个可以打盹的家,要是命运安排,还能呆上一百年,没有人会拿着棍子来撩拨,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这是我打电话给出版商的一方面:如果我的身体要死了,那至少让我通过我的作品活下去。”

    伊丽莎白·科斯泰洛继续谈着对名誉的想法。

    “……当我站在你们面前,我有许多理由让我无法确定自己。虽然有这个我深深感谢的卓越的文学奖,有它所开创的希望,和在我之前获奖的卓越作家们。我对时间无能为力。如果我们现实的话,我们都知道,你所给予荣誉、并且因此让我们相联系的书,终有一天会不再有人阅读,也不再有人记得。这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所要施加给子孙的影响必定有一定限度。他们会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将越来越小。谢谢。”

    他们在威廉斯镇的任务完成了。电视台的摄制组也在打包。再过半小时,出租车将送他们去机场。不管怎样,她获奖了,还是在外国的土地上。这是一次遥远的获奖。她可以带着真实的自我平安回家了,留下那个和一切形象一样虚假的形象。……

    出租车驶过条条大街,带上了让人遗忘的气息。“好了,”母亲说:“一次干净的逃亡。”

    “我也这么想。你把支票放好了吗?”

    “支票,奖章,一切都好了。”在飞机上,她几乎没碰食物,而点了两杯白兰地,连着喝完就睡着了。几个小时以后,飞机开始在洛杉矶下降时她还在昏睡。乘务员拍了拍她肩膀。“太太,您的安全带。”她还是不动。他和乘务员交换了一下目光,然后侧身帮她扣好安全带。

    她深陷在坐位中,脑袋歪在一边,嘴巴张着,还打着微鼾。飞机转弯时阳光透过窗子闪进来。可以看见南加州灿烂的日出。他能看到她的鼻孔,看到嘴巴一直到咽喉。看不见的地方他可以想象:难看的粉红色食道,吞咽的时候收缩,像巨蟒一样把东西收进梨形的胃囊。他向后退了退,束紧安全带,坐直身,面孔向前。不,他告诉自己,我不是从那儿诞生的,不是那儿。

    库切作品目录:

    ●《尘土地带》(1974)●《内陆深处》(1977)●《等待野蛮人》(1980)●《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纳丁·戈蒂默称这本书的出版是“一桩了不起的成就”。小说描绘了内战爆发后一片荒凉的战争场景下的大南非,一方面谴责了种族主义,一方面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质疑,力图表现人在混乱环境中内在的精神生活以及人和他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充满了卡夫卡式的寓意。●《仇敌》(1986)●《白人写作》(1988)非常能表现库切文学批评素养的散文集。库切用批评家的眼光讨论了南非白人作家对非洲风光的描绘、外来的旅行者和移居者对非洲的记录、农场小说以及南非文学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铁器时代》(1990)●《双重视角:散文和访谈集》(1992)●《圣彼得堡的大师》(1994)一本以陀斯妥耶夫斯基为主人公的小说。采用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生平中的大量史料。当年《纽约时报书评》的题目为“《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开普敦:j.m.库切的小说〈圣彼得堡主人〉》”。库切选择这样一个文学人物来作为小说的素材是耐人寻味的。●《论书籍审查制度》(1996)主题是种族隔离制度下的书籍审查制度,他从一个作家兼学者的角度讨论了“当代的政治沉默”问题。●《童年时代:外省生活场景之一》(1997)库切的童年自传。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小说的主人公是如何带着罪恶感和恐惧感在一个乡下的小镇里成长的,他第一次接触文学时的激动,最初的性觉醒,对父母的逆反,以及对种族隔离制度的逐渐认识。●《耻》(1999)1999年获奖作品。小说写一个52岁的大学教授一段不太光彩的人生经历,大学教授戴维·卢里先是与应召女郎苟且,接着勾引了自己的女学生,名誉扫地,被逐出学界后,到了女儿的乡下农场。在目睹了黑人的暴力行为后,对自己的生活作了一番反省。该书中译本已于2002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动物的生活》(1999)●《陌生的海岸:1986-1999散文选》(2000)一本文学论文集。开篇库切即问了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什么是经典?”在30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生涯中,库切对经典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书中库切讨论了笛福、理查逊、伊文斯、里尔克、卡夫卡、穆齐尔、陀斯妥耶夫斯基、布罗茨基、博尔赫斯、a.s.拜厄特、拉什迪、奥兹、马哈福兹等一系列作家,这些文学随笔先后创作于1986到1999之间,散见于欧美的各大报刊。辑成集子于2002年出版,是了解库切文学思想的重要材料。●《青春:外省生活场景之二》(2002)一本用小说的方式追溯自己青年时代经历的书,颇有自传性质,发表于库切62岁的那年。小说回顾了一个1950年代的青年人在伦敦寻找自己的文学梦想,又在无比的失意中重返南非的一段经历。书的副标题为“外省生活场景之二”,和《童年时代:外省生活场景之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成长故事。●《伊丽莎白·科斯泰洛》(2003)库切获奖前两个月新出版的一部小说。

    □胡朗编译

本文tag:

猜你喜欢

  • 2022-11-03
热门文章
标签列表
最新文章
网站地图